母亲节快乐的祝福语,母亲节简短祝福语唯美十个字
2023-08-08 04:30:12
慈溪的由来20字,麻将的来历起源
本文目录
1.麻将的来历起源 2.舜帝孝德的故事 3.慈溪的人文特色 4.慈溪这十年的变化
可以搜索打牌网,里面有详细介绍,麻将(麻雀)起源于中国,原属皇家和王公贵族的游戏,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长期
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麻将逐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到清朝中叶基本定型。
相传明朝名为万饼条(或“万秉章”)的人在“叶子格戏”的基础上创造麻将,以自己名字“万、饼、条”作为三种基础花色。另一方面, 有人说麻将本是江苏太仓“护粮牌”。例如:“筒”图案就是火药枪。
有关资料记载,在江苏太仓县曾有皇家的大粮仓,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调”。粮多自然雀患频生,每年因雀患而损失了不少粮食。管理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便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凭此发放酬金,这就是太仓的“护粮牌”。这种筹牌上刻著各种符号和数字,既可观赏,又可游戏,也可作兑取奖金的凭证。这种护粮牌,其玩法、符号和称谓术语无不与捕雀有关。
例如,“筒”的图案就是火药枪的横截面,“筒”即是枪筒,几筒则表示几支火药枪。“索”即“束”,是用细束绳串起来的雀鸟,所以“一索”的图案以鸟代表,几索就是几束鸟,奖金则是按鸟的多少计算的。“万”即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
此外“东南西北”为风向,故称“风”,火药枪射鸟应考虑风向。“中、白、发”:“中”即射中之意,故为红色;“白”即白板,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
麻将玩法的术语也与捕雀护粮有关。如“碰”即“彭”的枪声。又如成牌
叫“和”(音胡),“和”“鹘”谐音,“鹘”是一种捕雀的鹰。除此还有“吃”、“杠”等术语也与捕鸟有关。那么为何又叫“麻将”呢?在太仓地方方言叫“麻雀”为“麻将”,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将了。
麻将牌(又称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马吊牌、纸牌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马吊牌、纸牌等娱乐游戏,又都与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娱乐游戏——博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血缘”关系。现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戏娱,无不是在博戏的基础上发展、派生、演变而来的。
古博戏始于何时,准确年代很难说清。据《史记》和其他有关文字的记载,博戏的产生至少在殷纣王之前。我国最早的博戏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个棋子,箸是一种长形的竹制品,相当于今天打麻将牌时所用的骰子。
据《颜氏家训·杂艺》所载,可知博戏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经》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其方法是:两人相对坐,棋盘为12道,两头当中为水。把长方形的黑白各六个棋子放在棋盘上。又用鱼两枚,置于水中。比赛双方轮流掷琼(即骰子),根据掷采的大小,借以决定棋子前进的步数。棋子到达终点,将棋子竖起来,成为骁棋(或称枭棋)。成为骁的棋,便可入水“牵鱼”获筹。获六筹为胜。未成骁的棋,就称为散棋。骁棋可以攻击对方的棋子,也可以放弃行走的机会而不动,散棋却不可。
关于麻将的来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108张麻将源于梁山108位好汉:
据清代大学者戴名世《忧庵集》等古籍记载,有“国粹”之称的麻将牌是明朝时一个名叫万秉迢的人发明的。万秉迢被施耐庵《水浒传》书中的梁山108位好汉所折服,于是想做一副娱乐工具来纪念他们。经过几天精心设计,终于研制出了麻将牌。他把麻将牌设计为108张,暗喻《水浒》中的梁山108位好汉。牌中的九索指“九纹龙”史进,二索指“双鞭”呼延灼等等。 接下来,万秉迢考虑到梁山一百单八将分别来自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又增添了“东”、“西”、“南”、“北”、“中”各4张,共计20张牌。同时,考虑到梁山英雄好汉中既有出身贫民又有出身富户的,对此,就称“贫”为“白”(板),“富”为“发”(财)。于是,“白”、“发”又各增牌4张、共计8张。最后,便构成了整副牌136张。
由于水泊梁山在宋江的领导下一心想被招安,想与朝廷求和,并不想打赢朝廷。所以打麻将胜者历来说“和”,而不说“胜”或“赢”。
最初打麻将只是极为普通的民间娱乐活动,是艰苦劳作后的一种放松,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在封建高压统治下对水泊梁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麻将在全国的流行,也表明了梁山斗争精神在民间的生生不息。只是后来麻将进入统治者阶层的生活后,才逐步演变成赌博活动与行贿工具,祸及家庭与社会。
还有一种说法与郑和下西洋有关。 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没有什么娱乐用的设备,船上的将士只能以投掷骰子赌博
作为消遣。但是在长久的航海中,将士们厌倦了,经常有将士想家,甚至有试图谋反的,郑和杀了他们,为了稳定军心,郑和发明了一种娱乐工具。
郑和以纸牌,牙牌,牌九等为基础,以100多块小木片为牌子,以舰队编制,分别刻了1-9“条”,然后又以船上装淡水桶的数量,分别刻了1-9“桶”(筒)。然后又根据风向,刻了“东西南北”四个风向。又以吸引人的金钱刻了1-9“万”。然后以“大中华耀兵异域”的口号。刻了红色的“中”,然后根据一年四季刻了四个花牌,最后有一块牌不知道刻什么好,就不刻任何东西,这个就是“白板”。
第一次玩的时候是郑和、副帅、大将军、郑和的夫人(太监也可以娶妻)四个人一起玩,最后确定了游戏规则后,全船开始都玩此游戏,船上有一个姓麻的将军,他玩这个游戏得心应手,于是郑和给这个游戏命名“麻大将军牌”,即是后人的“麻将牌”。
慈溪慈孝故事集锦
其中分为:孝子孝女故事(1-37个)、慈爱孝友故事(38-50个)、慈善仁爱故事(51-70个)、忠孝廉洁故事(71-82个),共计82个故事。
1、汉孝子董黯(题目是暂命名,下同)
董黯,字叔达,一字孝治,生后汉时。家贫少孤,事母尽孝,采薪供养,甘果美味,奔献于母,母甚肥悦。比舍有王寄者,富而不孝。二母各言其子,寄闻而衔之,伺孝子出,苦辱其母。黯恐贻母忧,默而不言。母既葬,斩寄首以祭母墓,自囚以告有司。和帝释其罪,召为郎中,不就,以寿终。
黯母尝寝疾,喜饮大隐溪水,不以时得。于是筑室溪旁,以便日汲,厥疾用瘳。溪在县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县。(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四•列传一•汉•一)
2、唐孝子张无择
张无择,字君选。寻刺和州,以父艰奉丧归,负土结庐,七日绝浆,三年不栉,感醴泉芝草之瑞。服禫,辞禄,庐墓。以寿终。至今庙食慈溪(《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四•列传一•唐•二十六》) (《四明谈助》)
3、杜醇孝友
杜醇,越之隐君子,居慈溪,学以为己,隐约不求人知,孝友称于乡里,耕桑钓牧以养其亲,经明行修,学者以为模楷。(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五•列传二•宋•三)
4、宋孝子孙之翰
孙之翰,字文举,少志学,天性孝友。母病剧,刲体取肉为粥以进。越夕,母如醉自醒,乃底以宁。里人以其事上于郡守赵伯圭,将闻于朝。之翰曰:“本心救母,他无所觊。”力止之。卒,葬五磊山。咸淳间(1265~1274),令金昌年立位于董孝子庙右祀之。(《四明谈助》) (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五•列传二•宋•八)
5、姚状元孝亲
姚颖,字洪卿,天性孝谨。少居大父母之丧,已能悲慕尽礼。父素严重,先意承志,未尝少忤。母病疽,衣不解带,药非亲尝不进,祈以身代。(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五•列传二•宋•十三)
6、桂同德教孝
桂同德,慈溪人,石坡先生万荣四世孙。谨厚敦朴,笃信好学,闻于远迩,请益者无虚日。教授郡庠,以德行为本,恳恳言曰:“穷经穷史,固学者事,而入孝出弟,尤所当先。今日之孝,即他日之忠,忠孝两全,人道备矣。故一时亲炙其教者,咸有成立。”(《两浙名贤录》)(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五•列传二•元•四十)
7、王节妇慈孝兼备
清清慈溪水,苹藻被涯涘。昔年修妇职,采撷荐明祀。殷勤执豆笾,斋肃事君子。一朝双鸳鸯,别离隔生死。死者无还期,生者当同归。奈何姑嫜老,重以膝下儿。升堂奉甘脆,篝灯训诗书。庶以未亡人,慰彼泉下思。溪水彼可竭,妾身不改节。溪水有停污,妾心但明洁。荧荧瑶台镜,玄发今已雪。孤鸾虽不舞,寒影自澄澈。溪水常流东,余波总相从。结发为夫妇,永别何由逢。青山有元寂,百岁须当同。愿言合欢树,化作垅上松。茑萝更缠绵,相依无终穷。(元•高则诚《王节妇诗》)
8、桂彦良怀念双亲
桂彦良,天性孝友,事父母务悦其心。及为晋傅,叹曰:“禄虽厚,养则不逮。”命画士绘二亲像,岁时祭祀罔怠。(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六•列传三•明一•七)
9、匪莪子
俞贵阳,念母氏苦节,学成奉母隐居,终身不赴试。洎家稍裕,为卜筑浮鳖山左,颜曰:“奉母之堂”,朝夕承欢,依依孺慕。母卒三年,哭奠如一日。晚自号“匪莪子”。(《溪上遗闻集录卷三》)(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六•列传三•明一•十五)
10、钱孝子奔丧
钱如圭,字廷玉。宣德六年授陕西庆阳通判,勤敏慈惠,民深德之。既而丧母,郡守得其讣,如圭犹未知。守谓之曰:公贫乏如此,秩且满,盍暂匿之,庶几丧具可资。如圭泣对曰:“忠孝大节也,君亲大伦也,何忍欺乎?”即日上道,士大夫莫不高其行焉。(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六•列传三•明一•二十三)
11、冯瑮事婢
冯瑮,父景祚,高年失明,淹床蓐凡十五年,瑮事之始终惟谨。虽家素贫,每食必备甘旨,惟所欲进之。里人王尚书冢子铎轻财好义,素重瑮,延之家塾。每有珍味辄不食,铎觉之,必先馈其父,然后馔瑮,瑮始食。
父有老婢,卧病,为奉汤药如事所生。或讶之,瑮曰:“吾父在时,赖渠周旋,始得间以授徒,取学俸供养,皆其力也,忘之是忘吾父,吾岂忍哉!”县令贾奭雅重其行,欲疏闻。瑮曰:“此子行之常,若以希褒锡是市名也。”力辞之。(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七•列传四•明二•十九)
12、孝子之后有贤孙
张福字百顺,唐孝子张无择之后。早亡母,左右无方以养父志,父忘鳏居之困。祖母刘病卧数年,代父养,抱持盥洗,牏厕滫髓,皆躬亲之。素贫,授徒以文章名节自任,处师席抗颜正范,为诸生倡。所得修馈悉奉其亲,兼抚二弟,一钱不入私室。登正德三年进士,卒于京,有司以孝闻,附祀无择庙。(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七•列传四•明二•三十二)
13、张起明孝感猛虎
张起明,字旭升。父景山幕游甘肃,起明独与母柳家居。母嗜鱼,起明亲取鱼江上。潮至,不反避,顺流而去,濒死,遇救得免,手持二鱼不释,时犹未成童也。
父客死幕次,起明年十八,方居母丧,之京委身银号,预支佣值,给资斧以归父柩。途遇虎,遥语之故,虎竟曳尾去。既归,里人称其孝,争婚之。谢曰:“吾未得尝归柩资,遽就室,其谓之何?”复之京,佣偿预支值,而后娶。(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七•列传四•明二•四十二)
14、秦孝子行不改名
秦金字懋南,嘉靖二年进士,谒选,时无锡秦尚书与同名,讽之改,且得要署。金曰:“《礼》‘子生三月,父命之名’,先人在犹不敢改,矧既没,忍以一官易乎?”卒不改。(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七•列传四•明二•四十二)
15、状元孝子姚涞
涞性孝友,六岁丧母,执礼如成人。善事继母,尝以尚书例荫,让异母弟汲。丁父艰,以哀毁卒。(《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二》)
16、刘孝子舍生救父
刘逢润,为人诚笃。嘉靖三十五年,倭突入县,逢润父遇贼,贼露刃按其背索钱,囊无一文,将杀之。逢润适后至,大声号泣曰:“毋杀我父,宁杀我。”以身翼蔽之。贼怒,乱砍,父子俱死。(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四十四)
按:当是时,倭乱东南,孝子以卫父母见杀者甚众。(明史)
17、冯孝子感动倭寇
冯校,字文源。嘉靖丙辰倭难,母方病,与兄荣负而逃。途遇寇,涕泣求全母。寇为掷锦帕覆其母面,而拘荣使负担。又泣求代,寇感而舍之。(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四十六)
18、沈孝子护母
明嘉靖乙卯(1555年)四月间,倭贼至鸣鹤镇。沈孝子良十,时年已七十余,尚有九十余母,负之而逃。至五里外,力竭不能行,息山谷中。贼追至,乃跪拜请死,愿贷其母。贼见母子俱皤发颓老,舍之而去。继至,又舍之。良十怜母饥渴,方图饮食。贼又至,举刀欲杀其母。良十以身蔽之,遂被杀,而母得全。(《四明谈助》) (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四十七)
19、王伯化护母
丙辰(1556年),倭突入县治,士民老弱仓皇出走,王伯化掖母出郭外。乡邻有同行者曰:“贼迫矣,曷求活记?”伯化曰:“母活我活,安用求为?”邻人蹊水田亟遁。仆再告曰:“贼迫甚,子母恐不相顾矣。”仆亦去。伯化持初心愈坚,掖之前。母曰:“子母同死无益,汝亟去,诘朝可收吾骸。”伯化号泣,掖之如初,望见贼呼曰:“馈汝金,毋伤吾母。”贼扬刃向母,伯化以身承之,遂遇害。贼见伯化死,竟掠金,不兵其母而去。(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四十七)
20、冯觉晓孝感倭寇
冯觉晓,性至孝,二亲年高,艰于步履。嘉靖三十五年倭寇入境,欲刃之。觉晓延颈求代,寇感动,砍柱而去。(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五十)
21、冯世杰弃子救母
冯世杰,字子英,为人孝友诚笃。嘉靖丙辰倭乱,世杰仓皇掖母负幼子逃。母误堕水中,世杰赴水援母得出,而母之襟裳重湿,不复能前,世杰遂弃子负母而行。夜抵人舍。顷之,其弟忽抱所弃子至,相见惊喜,人谓诚孝所感。子名云龙,两世皆以孙任贵赠官。(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五十)
22、神佑冯孝子
冯孝子履祥,字君德,自幼警悟。好读书,补诸生。嘉靖丙辰(1556年)四月,倭贼犯县,孝子随父出奔。贼逼,断父左手,且裂其背。孝子以身蔽之,诉曰:“无害吾父,宁杀我。”贼竞刃之死。其妻袁氏道于灵山,时孕已弥月,夜梦神告曰:“尔夫为父死,不可使无后,吾当与尔一子,产时毋恐。”次日果生男,复值倭寇将入,马皆止,策之亦不前,贼不越境而回。一方稍辑。人谓灵山神庇之,盖孝感所致云。(《四明谈助》)
还有很多 你可以按照关键词 慈溪慈孝故事集锦 来搜~
慈溪位于东海之滨,东离宁波60公里,北距上海148公里,西至杭州138公里,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环杭州湾地区上海、杭州、宁波三大都市经济金三角的中心,区位和交通优势十分明显。特别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给慈溪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2008年建成后,一座比旧金山金门跨海大桥长15倍的双塔钢筋混凝土斜拉桥将横跨广袤而汹涌的杭州湾海域,从此慈溪将一跃成为连接上海、宁波两大都市的“黄金节点”,融入沪、杭、甬2小时交通圈,这将极大提升慈溪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战略地位。全市行政区域面积1154平方公里,年末耕地面积65.28万亩,户籍总人口101.54万。市政府驻地浒山街道。
慈溪市辖3个街道、17个镇,75个居委会、297个村委会:浒山街道、宗汉街道、坎墩街道;范市镇、掌起镇、逍林镇、新浦镇、横河镇、附海镇、庵东镇、天元镇、长河镇、周巷镇、桥头镇、匡堰镇、胜山镇、龙山镇、崇寿镇、三北镇、观海卫镇。
慈溪历史悠久。春秋时属越,秦代设县,古称“句章”,至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称慈溪,县治在今之慈城。因治南有溪,东汉董黯“母慈子孝”传说而得名。1954年行政区域调整,现市境为原慈溪、余姚、镇海三县的北部组成(俗称“三北”),1988年10月撤县设市。慈溪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市境东南部为低山丘陵区,林木果品繁多;中西部为辽阔平原,土壤肥沃,特产丰富,盛产果蔬等农特产品;北部为杭州湾,拥有长达77公里的海岸线,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海涂资源,近期可围垦开发的海涂近10余万亩,是全省土地后备资源最丰足的地区之一。慈溪拥有三大传统的区域特色文化:青瓷文化、围垦文化、移民文化。在晋唐时期,慈溪上林湖青瓷远销海外,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慈溪又有“唐涂宋地”之称,悠久的海涂围垦历史,塑造了慈溪人开拓进取的性格,慈溪的移民文化源远流长。慈溪更有对外交流合作的传统,早在秦代,名士徐福在慈溪达蓬山启航,东渡日本,拉开了对外交流的序幕。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三大文化已交织融汇在一起,善于兼容并蓄,注重务实开拓,崇尚合作共赢,讲求开放、诚信,不排他、重吸收,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已成为慈溪新时期无可比拟的人文竞争力。
唐开元以前。据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测定,远在公元前约5000年前之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活动。春秋时属越,并吴后置句章城, 为句章地。战国时楚灭越,又属楚。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置句章县,属会稽郡,县治在城山渡(今余姚市河姆渡东5里),历两汉、三国不变。东汉并曾为会稽东部都尉治。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 孙恩起义军由海道入浃口,句章城为所残破,遂迁治小溪(今鄞县鄞江桥)。隋开皇九年(589),省余姚、鄞、 3县入句章县。唐武德四年(621),废句章县,析置鄞州、姚州。七年,废姚州仍为余姚县。 八年,废鄞州,复 县,属越州。自秦始皇二十六年置句章县至唐武德四年废,凡842年,慈溪地域归其属。此后百余年,先后属鄞州和 县。现境姚北部分,自秦汉至唐初,先后属余姚县、姚州、余姚县。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经唐初百余年之休养生息,浙东州县户口日 繁,江南东道采访使齐浣奏请分 县为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 县4县,并分越州别立明州以辖之,明、越均隶江南东道。此为慈 溪设县之始。县治设今宁波市之慈城镇。县名据《延 四明志》载: “汉句章董黯,母尝婴疾,喜大隐溪水,不以时得。于是筑室溪旁, 以便日汲。溪在今县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县”。天宝元年 (742),改明州为余姚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明州,慈溪县历为所 属。同年,江南东道下分置浙江东道、浙江西道,慈溪县隶浙江东道 。五代梁开平三年(909),明州刺史黄晟卒,钱 奄有其地,置节度 使,设明州望海军,慈溪属明州望海军,隶吴越国。
唐开元至解放初。北宋建隆元年(960),改明州望海军为明州奉国军。太平兴国三 年(978),吴越归宋,国除。太宗平诸国后,因唐之旧置13道,慈溪 县隶属江南东道明州奉国军。淳化五年(994)罢道。至道三年(997)分 天下为15路。天圣八年(1030)增为18路。元丰中(1078~1085)又析为 23路。慈溪县历属明州,隶两浙东路。南宋绍兴二年(1132),复分两 浙路为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慈溪属明州,隶两浙东路。绍熙五年(1 194),宁宗即位。明年,改元庆元,以明州为宁宗潜邸,遂以年号为 名,升明州为庆元府,慈溪县属之,仍隶两浙东路。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于庆元府置宣慰司。十四年改庆元路 总管府。大德六年(1302),浙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府自婺州(今金华)移 庆元,慈溪县属江浙行省浙东道宣慰司。元末,庆元路为方国珍所据 。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降方国珍,改庆元路为明州府, 隶浙江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洪武十四年,避“明”国号讳,改明州府为宁波府。永乐十六年(141 8),慈溪失县印,恐为歹徒所得,请于朝,诏更铸,改溪从谷,遂改慈溪为慈溪,仍属宁波府,隶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清初,改浙江布政使司为浙江省,省县之间设4道。慈溪县属宁波府,隶浙江省宁绍台道。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李世贤部攻占宁波,曾一度改宁波府为宁波署。
民国元年(1912),废府,慈溪直属浙江省军政府。3年,于清宁绍台道范围置会稽道,道尹行政公署驻鄞县,慈溪县隶属浙江省会稽道。16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废道制,慈溪直属浙江省政府。21年 ,浙江省设行政督察区,慈溪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鄞县 。24年后,又历属第六行政督察区(24~35年,专员公署驻鄞县)、第 三行政督察区(36~37年,专员公署驻余姚)、第二行政督察区(37年4 月以后,专员公署驻余姚)。
1949年5月24日,慈溪县治孝中镇(今宁波慈城镇)解放。6月5日 ,浙江省第二区专员公署在宁波成立。10月改称宁波专员公署,慈溪属宁波专员公署。
1954年以后,1954年为建设商品棉基地,对县境作了调整。将以植棉为主的镇海、慈溪、余姚3县之北部划为慈溪县,并移治于浒山镇。1956年, 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复慈溪为慈溪。1970年改专区为地区 ,慈溪县属宁波地区。1983年,宁波地区撤销,并入宁波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慈溪县属宁波市。
1979年9月,为完善水利条件,县境再度调整,以泗门区划归余姚县,余姚县以龙南区(今横河区)划入慈溪县,形成现有境域。
1988年10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慈溪县建制,改设慈溪市 (县级),仍属宁波市,区、乡(镇)行政区划不变。
名胜古迹
>>杜白二湖区
如果说上林湖是以其清秀的风光和旅游资源丰富而著称,那么杜湖、白洋湖则以其钟毓神秀和众多历史文化遗迹而闻名。慈溪人对杜白二湖情有独钟,称为三北大地两颗熠熠闪辉的明珠。
杜湖与白洋湖,其实相距仅200米之遥,杜湖在东,白洋湖在西,因此也有人称其为“姊妹湖”。如果沿着白洋湖往西而行,就会发现原来上林湖同杜白两湖相距也不过隔了几道山峦,真是湖光灵气,遥相呼应。
杜湖:作为慈溪市的第一大湖,它的面积有3700多亩,初来乍到的游客一定不相信有这么大。如果有兴去游一番,那原来的看法就会大大改观。其实,杜湖跟杭州西湖一样,也分里湖与外湖两个部分,只是因为两湖中间有条5公里长堤相隔才会产生杜湖并不大的错觉,可是,如果放眼远眺,依然浑然一体。沿着湖堤西行,湖的南边是连绵的群山,北边是十里长堤,树木葱茏,山峰掩映,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但遇到阴霾密布的天气,则一扫平常的美丽景致,那阴阴的山风,滚滚浊浪,令人不寒而栗。湖堤北面高田村,有座砖木结构的晚清建筑;湖南面的解家村有定水寺遗址,是唐初名臣、书法家虞世南的故居;南宋越国公袁韶也安葬于此,实在为杜湖添色不少。
杜湖的西面便是形成于两汉期间的白洋湖,与杜湖不同的是,其面积才1700亩,但三面环山,狭长回迂,如果把杜湖比作大家闺秀,那么白洋湖倒象位落落大方的农家姑娘,清秀而恬静,令人赏心悦目,不忍离去。
白洋湖:其实白洋湖的诱人之处,主要还在于它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遗迹;湖西山麓规模宏大的革命烈士陵园,埋葬着中共慈溪县委组织部长郑侠虎、宁绍台农协特派员沈邦祺及沈一飞等近百名烈士。与烈士陵园隔湖相望的,是近代著名的爱国侨商吴锦堂先生墓,坐北朝南,正南刻有吴公小传及自撰联:“为爱湖山堪埋骨,不论风水只凭心”,从中可以得见先生那一颗热爱故土的殷殷之心和高风亮节的情怀。
距吴锦堂墓的不远处,便是修复一新的千年古刹–金仙寺,它创建于南朝梁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几经毁葺,风貌依然。寺院山门正对着白洋湖,门前的一对石狮子痴痴地望着历经千年而依旧盈盈清碧的湖水。每当夕照西来,残阳如血,四野一片寂静,浑厚的钟声悠悠地传过来,带着千年铜锈,充塞着每一个角落。倦飞的鸟儿穿过湖面,穿过钟声,各归其巢。
>>上林湖越窑遗址
中国瓷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中国国名的英文缩写China一词的原意就是瓷器,可见中国瓷文化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大约在东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原始青瓷”,至东汉时期完成了向青瓷的过渡,开创了人类生产瓷器的历史。而这个举世瞩目的演进,就是在上林湖窑区完成的。唐代,上林湖越窑青瓷生产进入全盛时期,成为我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最精美的青瓷产地,且历经唐、五代、北宋六百余年,长盛不衰。
陈列室中精美绝伦的青瓷器,无论从造型、纹饰、釉色、胎质、品种、数量等方面,都遥遥领先于全国各大窑系。历代文人常常将上林湖越窑莹碧润泽的色彩、如冰似玉的晶莹胎质、千姿百态的器皿造型、极富想象力的纹饰,作为入诗上画的题材争相吟咏。
展室墙上的地图告诉我们,上林湖生产的青瓷器,当时不仅上贡皇室,内销各地,还漂洋过海远销到亚非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日本、朝鲜、印度等地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上林湖越窑青瓷器。它们被收藏在各国博物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五磊寺
慈溪境内有不少灵山古刹,其中当推五磊寺最为著名,她位于杜湖东侧,和金仙寺上下对应。一面是烟波浩淼的湖面,一面是高耸挺拔的山峦,浓重的佛教文化为这里的景点罩上了一层祥和的气氛,五磊寺有浙东第一古寺之称。
五磊寺名胜古迹较多,寺门前有一水池,取名“真明池”,碧水从东面的象眼冢汩汩流出,注入真明池后又经小渠流到月亮湖,常年不枯竭。
池水清洌甜爽。池旁有赤松五棵,作为五磊寺的香木,为后世传人所栽。离寺不远的山坡上,有参天古树数株,有些树龄难以估计,需几人才能合抱。寺内以樟树居多,枝叶繁茂,四季常青,与五磊寺的金黄建筑交相辉映。各种经幢阁楼美不胜收,殿堂亭榭尽浮佳气。历代的文人墨客为五磊寺留下了数量可观的丽章佳句,五磊寺在杜湖边的石湫头设有下院,专供上下山者小憩。到20世纪30年代初,律宗第十一代祖师弘一法师曾在此驻足,创设“南山律学院”,后因分歧未果。但五磊寺还是因此成了宁波一带天台宗的发源地,可见影响之深远。
>>铐栳山
又名仙居山,它以漫山翠盖,奇石瀑布而箸称。铐栳山上的植被,以松、竹、桐为主,在炎热的夏季步入这幽幽林道,只觉丝丝清凉。到了山顶,茶树万丛,清香阵阵袭来。
拷栳山有东西两逢,东峰高424米,西峰高357米,拷栳溪水随岭迂回流泻,两股源流在上方瀑布岭汇合,冲出涯口奔腾而下,一路上跳跃着银白色水花,遇峭壁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瀑布。西湾米筛潭瀑布最富有特色,在汛期,瀑布如烟如雾,瀑声如雷似鼓。
沿着陡坡上去,迎面凌空跨溪的石桥叫汀步桥,溪上溜滑的那个石梁叫泥鳅。站在这石桥上极目四周,都是佳景,南面为念步石阶,西面是岩山,北望西湾,一片葱笼。
站在这岗顶上,我们再看,东峰上有仙居寺遗址,西峰上有清波院遗迹。
它们都是魏晋遗迹。这里还有莫子纯读书处和宋代摩涯石刻等。
>>虞氏旧宅
慈溪虞氏旧宅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虞氏旧宅位于慈溪市龙山镇山下村,系虞洽卿赴上海经商发迹后在家乡营造的私宅,通面阔59米,通进深94米,共由五进房屋组成。
前部分三进,建成于1919年,由照壁、台门、厅堂、第三进及厢房组成。正厅中原挂有“天叙堂”匾,取“叙天伦之乐”之意,后成为虞氏旧宅的代称。后部分由主楼、后楼两进西式建筑组成,建成于1929年,是整个建筑的主体和精华所在。
虞氏旧宅是近代建筑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
不同风格的建筑都呈左右对称结构,位于同一中轴线上,主体突出,过渡自然,具有很强的整体感。主楼融中国传统建筑和多种外来建筑风格于一体,于高墙深院内营造了一个相当精致和谐的环境,同时在外观上以灰墙青瓦,尽量与周围民居相协调,体现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建筑设计师对外来建筑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虞氏旧宅的建筑施工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
虞氏旧宅建筑无论石作、砖雕、木雕、梁架还是混凝土,都用料讲究,精工细作。特别是主楼的混凝土结构和装饰,70多年过去了,至今很少见到开裂、酥化、脱落现象,马赛克地面和墙面瓷砖至今完好如初,色彩鲜艳。混凝土檐口线条棱角分明,廊柱柱身、围墙上部等处的混凝土塑成的毛莨叶、卷草纹、垂幔等装饰工整饱满,其精湛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虞氏旧宅的装饰艺术独具特色,具有很高艺术价值
虞氏旧宅随处可见各种类型的装饰,梁、枋、雀替、门楣、连楹、柱子、围墙、楼梯、墙头、地面上,触目皆是,或富丽堂皇,或精致秀丽,均具有相当的艺术特色。
虞氏旧宅是一座优秀的近代建筑,它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外来建筑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并能和谐地矗立于中国江南乡村的建筑环境中,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达蓬山
“巍巍达蓬,跨海之东,古留佛迹,今逢慧公。自来十载,若志潜踪。达摩面壁,仿佛宇风。乃辟石洞,乃肇大雄。梵音振起,海音聿通。指挥花落,入定云封。佛迹维异,师行维崇,余聆其铎,语语透宗。虎溪相过,敢附陶翁。”这摩崖石刻诗,气势磅礴,读来令人回肠荡胸。
达蓬山位于慈溪市田央乡境内,海拔422公尺,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09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之药,第五次出巡。也许是前四次出巡没有到达蓬莱仙境的缘故,这第五次他便不再从沿海进发,而是“过丹阳,至钱塘,临浙江……上会稽,祭大禹”,最后来到达蓬山。相传在秦始皇没有到来之前, 达蓬山的原名叫香山,因山上多香草而得名。达蓬山的北面,亦即329国道线以北大片土地,当时还是潮汐涨落的海涂。秦始皇到了以后,就命方士徐福在山头巨石上设坛祈祷,这便是有名的“千人坛”。祭祀之后,秦始皇便命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 渡海东去,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所以,在延 《四明志》中记载道:“大蓬山又名达蓬山,上有岩高五六丈,左右两崖对峙如斗鸡石。秦始皇东游,欲自此入蓬莱仙界,故名。”《剡源集》亦载:“汶溪北引达蓬,士人相传秦始皇登此山,谓可以达蓬莱而东眺沧海,方士徐福之徒所谓跨溟蒙,泛烟涛,求仙药而不返者也。”后人在群峰中建秦渡庵,遗迹至今犹存,浓荫复盖,绿山围绕,殿、廓、池、碑,牵人情思。
秦渡庵北面不远,在逶迤山体前有一巨石屹立,石下有岩洞,洞口窄小,仅容一人扶岩下洞,洞内宽阔,四周峭壁削立,头顶一方青天,壁上藤蔓、树枝遮掩,阴凉爽身。石崖下部有一只硕大的天然脚印,据说是观音大士留下的,与普陀山的“观音跳”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是谓佛迹洞。离洞不远处,还有一处摩崖石刻。除灵台和神龛造型外,两边分别刻有波涛汹涌的大海、船、人、马等。从图象上看,可能是以徐福出海为题材的。石刻前面的十几公尺处,有一袅袅冒气的小洞,这就是县志所载的“小休洞”。因洞中常年有白气逸出,故当地人俗称“冒气洞”。
关于达蓬山的一系列传说和记载,曾使不少学者慕名而来。特别是几位日本朋友,怀着对徐福的崇拜之情,来达蓬山寻览旧迹。据有关人士分析,真正造成历史误会的责任者应该是南宋的孝宗皇帝赵慎。这位赵匡胤的七世孙于1162年即位后,对靖康之耻耿耿于怀。他不满足于偏安一方的现状,决心恢复大宋江山,一上任就派张浚率几十万大军挥师北伐。然而,赵慎的勃勃雄心因用人的失误而付诸东流。1163年,张浚兵败符离,赵慎又被迫在和约上签字。这既耻又辱的结局几乎使他万念俱灰,与历史上任何一个郁郁不得志者一样,赵慎寻求解脱的办法当然也是去寺庙烧香,在缕缕青烟中求得短暂的满足。于是,他派人四出寻访佛迹。隆兴二年,钱竿和陈邦彦就来过达蓬山,并在山上勒石刻字,发思古之幽情。从此以后,隐没了多年的佛迹洞便广为流传开来,而昔日秦始皇遣人出海这段历史却被渐渐湮没,只能在古文献中找到蛛丝马迹了。
慈溪由来
因治南有溪,东汉董黯“母慈子孝”传说而得名。
唐开元以前
慈溪历史悠久。
据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测定,远在公元前约5000年前之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活动。
春秋时属越,并吴后置句章城,为句章地。战国时楚灭越,又属楚。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置句章县,属会稽郡,县治在城山渡(今余姚市河姆渡东5里),历两汉、三国不变。东汉并曾为会稽东部都尉治。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孙恩起义军由海道入浃口,句章城为所残破,遂迁治小溪(今鄞县鄞江桥)。隋开皇九年(589),省余姚、鄞、3县入句章县。
唐武德四(621),废句章县,析置鄞州、姚州。七年,废姚州仍为余姚县。八年,废鄞州,复县,属越州。
自秦始皇二十六年置句章县至唐武德四年废,凡842年,慈溪地域归其属。
此后百余年,先后属鄞州和县。现境姚北部分,自秦汉至唐初,先后属余姚县、姚州、余姚县。
春秋时属越,秦代设县,古称“句章”,至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称慈溪,县治在今之慈城。
1954年行政区域调整,现市境为原慈溪、余姚、镇海三县的北部组成(俗称“三北”)。
唐开元至解放初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经唐初百余年之休养生息,浙东州县户口日繁,江南东道采访使齐浣奏请分县为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 县4县,并分越州别立明州以辖之,明、越均隶江南东道。此为慈溪设县之始。县治设今宁波市之慈城镇。县名据《延四明志》载:“汉句章董黯,母尝婴疾,喜大隐溪水,不以时得。于是筑室溪旁,以便日汲。溪在今县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县”。天宝元年(742),改明州为余姚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明州,慈溪县历为所属。同年,江南东道下分置浙江东道、浙江西道,慈溪县隶浙江东道。五代梁开平三年(909),明州刺史黄晟卒,钱 奄有其地,置节度使,设明州望海军,慈溪属明州望海军,隶吴越国。
北宋建隆元年(960),改明州望海军为明州奉国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归宋,国除。太宗平诸国后,因唐之旧置13道,慈溪县隶属江南东道明州奉国军。淳化五年(994)罢道。至道三年(997)分天下为15路。天圣八年(1030)增为18路。元丰中(1078~1085)又析为23路。慈溪县历属明州,隶两浙东路。南宋绍兴二年(1132),复分两浙路为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慈溪属明州,隶两浙东路。绍熙五年(1194),宁宗即位。明年,改元庆元,以明州为宁宗潜邸,遂以年号为名,升明州为庆元府,慈溪县属之,仍隶两浙东路。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于庆元府置宣慰司。十四年改庆元路总管府。大德六年(1302),浙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府自婺州(今金华)移庆元,慈溪县属江浙行省浙东道宣慰司。元末,庆元路为方国珍所据。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降方国珍,改庆元路为明州府,隶浙江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十四年,避“明”国号讳,改明州府为宁波府。永乐十六年(1418),慈溪失县印,恐为歹徒所得,请于朝,诏更铸,改溪从谷,遂改慈溪为慈溪,仍属宁波府,隶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清初,改浙江布政使司为浙江省,省县之间设4道。慈溪县属宁波府,隶浙江省宁绍台道。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李世贤部攻占宁波,曾一度改宁波府为宁波署。
民国元年(1912),废府,慈溪直属浙江省军政府。3年,于清宁绍台道范围置会稽道,道尹行政公署驻鄞县,慈溪县隶属浙江省会稽道。16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废道制,慈溪直属浙江省政府。21年,浙江省设行政督察区,慈溪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鄞县。24年后,又历属第六行政督察区(24~35年,专员公署驻鄞县)、第三行政督察区(36~37年,专员公署驻余姚)、第二行政督察区(37年4月以后,专员公署驻余姚)。
1949年5月24日,慈溪县治孝中镇(今宁波慈城镇)解放。6月5日,浙江省第二区专员公署在宁波成立。10月改称宁波专员公署,慈溪属宁波专员公署。
1954年以后
1954年10月,为建立商品棉基地,调整县域,将慈溪的丈亭、陆埠、城关、云山4个区和慈城镇划归余姚县,庄桥区分别划归宁波市和镇海县,余姚县周朝区、逍林区、浒山区、周巷区、泗门区、临山区等5个区的部分和镇海县龙山区的北部划归慈溪县。县治从慈城镇迁至浒山镇。
1956年6月,原直属宁波专署管辖的庵东盐区归属慈溪县。
1956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复慈溪为慈溪。1970年改专区为地区,慈溪县属宁波地区。1983年,宁波地区撤销,并入宁波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慈溪县属宁波市。
1979年9月,为完善水利条件,县境再度调整,以泗门区划归余姚县,余姚县以龙南区(今横河区)划入慈溪县,形成现有境域。
1988年10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慈溪县建制,改设慈溪市(县级),仍属宁波市,区、乡(镇)行政区划不变。
1997年11月16日,浙江省民政厅(浙民行字[1997]13号)批复同意慈溪市小安乡撤乡建镇,并更名为杭州湾镇。
2001年10月,慈溪市调整部分镇行政区划。浒山、宗汉、坎墩3个镇分别改为浒山、宗汉、坎墩3个街道办事处,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行政村的体制,办事处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观城、师桥、鸣鹤三镇合并设立观海卫镇。周巷、杭州湾两镇合并设立新的周巷镇。
2008年7月,调整部分镇街道行政区划。龙山,范市,三北三个镇合并设立新的龙山镇;浒山街道以新城大道和三北大街为分界线,设立三个街道办事处,新城大道以东为白沙路街道,三北大街以南为浒山街道,以北为古塘街道。
以上就是关于慈溪的由来20字,麻将的来历起源的全部内容,以及慈溪的由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2023-08-08 04:30:12
2023-08-08 04:28:07
2023-08-08 04:26:02
2023-08-07 08:26:50
2023-08-07 08:24:46
2023-08-07 08:22:41
2023-08-07 08:20:36
2023-08-07 08:18:31
2023-08-07 08:16:26
2023-08-07 08:14:21
2023-08-07 08:12:17
2023-08-07 08:10:12
2023-08-07 08:08:07
2023-08-06 21:19:19
2023-08-06 21:17:14
2023-08-06 21:15:09
2023-08-06 21:13:04
2023-08-06 21:10:59
2023-08-06 21:08:55
2023-08-06 21: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