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黄婉秋背后演唱者傅锦华,雷振邦说就喜欢她的“野味”
2024-10-07 07:28:03
《鬼子来了》为何被封神作,姜文21年前这部禁片,你真看懂了?
2000年,姜文创作了自己最得意的一部作品《鬼子来了》。
令人讽刺的是,这部抗日题材的电影在全世界8个国家上映,在国内却被禁播了。
更为讽刺的是,2年后日本本土竟然也上映了这部作品。首映当天,日本观众为之沸腾,好评无数。
影片中饰演日本俘虏的香川照之说:
“《鬼子来了》可以让日本人受到教育。日本人都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相当了不起的电影,但却拍不出来。”
有人曾这样评价姜文的《鬼子来了》:
在豆瓣中,《鬼子来了》以9.3的高分成为姜文导演的最牛作品。
姜文用一部电影把中国人最想说的话表达出来了,含蓄而又幽默,但影片的思想背离了核心价值观成了我们最大的遗憾。
相比如今那些动不动就上演“神操作”的抗日电影,我们是不是也该包容一下这部客观而又真实的《鬼子来了》?
今天,右石君就为大家深度分析一下姜文在这部神作中的核心思想。
01中国农民的视角
很多人说,《鬼子来了》讲的就是一个“农夫与蛇”的故事。
马大三(姜文饰演)救了一个日本兵,最后全村被屠杀,自己也人头落地。
如果你只看懂了这一层面,那姜文真是白费心思了。
《鬼子来了》不同于以往的抗日片把视角聚焦到战场或是日本人的残忍,而是以黑白的画面定格在一群普通农民身上。
这群农民代表的恰恰就是千千万万个经历战争的贫苦大众。
不同于学生和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这群农民身上透露出来的全是迂腐与无知。
“家国之恨”这种伟大的信仰,对于一个农民来说还不如一口白面馍馍来得实在。
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有口吃的,不管是皇帝还是日本鬼子,谁来当家都是一个样。
这种现实的观点在《鬼子来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两个俘虏被扔到屋子里时,马大三吓得眼睛都不敢睁开,那种胆小怕事唯命是从的样子正是当时农民的写照。
长期受到欺压的农民阶级对于一切暴力的趋势已经逆来顺受,这是一种骨子里积累的妥协。
当村民决定把俘虏处死,马大三负责杀人的时候,可以看出前后的鲜明对比。
没动手前,全村人大吵大闹义愤填膺,等到马大三把人杀掉后,全村的人都不敢再接触马大三,就连情人鱼儿也不再搭理他。
这种背信弃义的事情,已经在这个没有血性的民族发生过太多次了。最为讽刺的是,马大三根本下不去手,还要找人帮忙杀人。
电影中唯一有勇气敢于日本人对抗的只有马大三那个瘫痪的岳父,用他的话说:“我一手一个掐巴死俩”。
当日本人屠杀村民的时候,这个瘫痪的老人拿出自己的火枪勇敢地冲向了敌人。而在影片结尾处,日本人投降的特写镜头中,几个人脸上被火药灼伤的痕迹十分明显。
但是村民却根本没有人在乎他说什么,甚至把他当成了一个另类的疯子。
这与当时的革命者有颇为相似的处境。面对侵略,我们的大多数都选择了沉默和妥协,少数的反抗者却被看成了另类和疯子。
再来看那些迂腐的村民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五舅老爷。
第一次审讯的时候,五舅老爷一本正经地坐在中间,写着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在村里,他是威望最高的人,因为只他会写字。
当村里人准备把日本俘虏放走换粮食的时候,五舅老爷再次做到了中间,这一次他不仅写出了押韵的短诗,还订立了一个契约。
迂腐的农民想用“纸上的面子”获得现实的好处,这种不切实际、自欺欺人的手段就像老祖宗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一样令人不耻和可笑。
弱肉强食的世界,契约精神只能是掩饰弱者的遮羞布。
但更讽刺的是,日本人竟然真的信守了诺言,而那个说五天后来取人的“我”却再也没有出现。
02日本人的视角
《鬼子来了》把中国底层人民的劣根性无情地展示出来,也把日本鬼子的人性与残忍暴露出来。
被抓的日本俘虏花屋小三郎一开始就坚持自己的信仰。在他的价值观中,自杀就是最崇高的荣耀。
为了惹怒这些农民,他跟翻译学骂人的话,于是那句“大哥大姐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就成了经典。
笑过之余,你可能会发现,这句话不仅不成立而且还是扭曲的。这正如日本人在这场战争中遗留下来的扭曲心理一样。
《鬼子来了》整部电影中,日本鬼子与中国人都是在一种相对平和的状态下生活,甚至可以看到日本女眷在楼上远望,中国戏子在街头卖艺。
海军乐队每次都会从村头路过都会给孩子们分糖,似乎已经被看作是一种默契的习惯。
花屋小三郎也从最开始的愤怒转变成了理解与感恩。
《鬼子来了》的前半段展现的不是日本鬼子的残忍,却是人性的最真实体现。
这一切的表象下,正是民族懦弱和妥协的结果。
正如那两个“吃鸡”的鬼子一样,他们装出一副凶残的样子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最开始还是胆怯的。
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其实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有人拿着枪,有人低着头。
日本战败投降后,中国戏子还在街头卖艺,日本女眷已经变成了乞丐。
那个送糖的日本鬼子抽刀杀死了一个孩子。
花屋小三郎与村民生活了半年,当他再次回到军营的时候性情却再次改变了。
在《鬼子来了》这部电影中,没有根本的种族高贵性。日本人眼中的誓死效忠和勇敢凶狠只是处在了一个特定的环境中。
半年的生活让残暴的花屋小三郎变成了感恩之人,也让胆小懦弱的马大三变成了嗜血杀戮的屠夫。
谁也不是天生的懦弱,谁也不是天生的残忍!
03马大三的死
马大三的死成了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
可以说,这个人物是必须要死的,因为只有死才能让电影推向高潮。但这个高潮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观众思维上的高潮。
马大三其实暗示了中国最广大的人民阶层,他的一生从胆小懦弱,到顺从接受,再到痴心妄想,最后变成了仇恨与报复。
这个过程正如抗日战争发展的顺序一模一样。
马大三临死之时,效仿了刘爷杀人的那套规矩“落地之头,必转九圈,面朝凶手,眨眼三下,嘴角上翘,含笑九泉。”
为啥砍头的那一刻,马大三一直在笑,因为他含笑九泉,觉得自己死的值了。
可是四周围观的群众仍是愚昧无知,他们只看个热闹却不在乎死的是谁。
正如在抗日战争中置身事外的大多数一样,无论是日本的死还是马大三的死都无法叫醒一个愚昧的人。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能是我们自身最大的诟病,不见血不反抗,想反抗时已经晚了。而马大三则是经历了血的教训才把自己活明白。
最后一刻鲜血染红屏幕的的画面是整部电影中唯一的一道颜色。这道血红是一种警醒,姜文想用这唯一的颜色来告诫那些愚昧无知的人,别等到无法收场才知道后悔。
看姜文的电影总是那么的畅快淋漓,《鬼子来了》像是一枚强心针刺中了中国人的软肋。
21年过去了《鬼子来了》依旧被封为“神作”。
无论是什么时代,只要这种愚昧无知的思想一直存在,它的意义就永远都不会消失。
我是右石君,为你分享那些值得收藏的好电影!
2024-10-07 07:28:03
2024-10-07 07:25:48
2024-10-07 07:23:33
2024-10-07 07:21:18
2024-10-05 17:13:42
2024-10-05 17:11:27
2024-10-05 17:09:12
2024-10-05 17:06:58
2024-10-05 17:04:43
2024-10-05 17:02:28
2024-10-05 17:00:13
2024-10-05 16:57:58
2024-10-05 16:55:44
2024-10-05 16:53:29
2024-10-05 01:12:00
2024-10-05 01:09:45
2024-10-05 01:07:31
2024-10-05 01:05:16
2024-10-05 01:03:01
2024-10-05 01: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