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上书历史简介 公车上书主要内容 公车上书最后怎么样了
2024-04-26 18:23:26
抗战期间故宫文物转移之争
1932年,面对日本人随时可能攻战北平的危险,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等有识之士,电告南京中央政府,提出了尽快把文物南迁以避刀兵之灾的意见。国民政府紧急召开了会议。对故宫的文物何去何从展开大讨论。
尽管主张派意见非常理智而且有充足的理由,反对派的意见还是占了上风。最近出版的《故宫国宝受难记》还原了这场争论。 当时对故宫文物南迁并非万人一心,而且意见分歧很大,主要有两派意见:一派主张大转移,另一派则反对。 主张派认为,国土散失可以有日收复,如果文物被毁于战争,那将是千古罪事,不可再生,这些都是中国古文明的结晶,如果这般行事,将无颜面对后代的子子孙孙。不久前的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就是个惨痛的前车之鉴。古文物如果遭到焚毁或者被劫掠,都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悲剧。
社会上反对派的声音
反对派的意见是,北平正人心惶惶,运走这么一大批文物无疑是向老百姓宣告,国民政府即将弃北平以至整个华北,对稳定民心、共同御敌很不利。国土都不保了难道还要急于去力保这些文物吗?人民、领土、文物哪个重要哪个次要?
北平各阶层及至普通市民,大多反对“南迁”,他们怕失去政府,从而失去家园,于是这些人召开集会,上街游行。这股子“誓死”之心是好事,但国家危难又岂是喊几句口号就能挽救得了的,日本人的枪口可不惧口舌。
著名学者鲁迅先生为反对文物南迁还写了一首诗来讽刺:
阔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北平街上游行队伍打出横幅“坚决反对政府放弃北平古都!”“文物南迁就是逃跑”。街道上报童声音四处回荡:“古物仓皇辞故国,胡博士反对南迁。”
胡博士是谁?
他就是著名学者胡适。也对南迁何处是净土感到茫然,忧虑古物一散难复聚,而寄希望于通过国际监督和干预来保障古物安全。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不赞成迁移之举理由有三:第一,因在国际人士监视之下,未必有人敢于破坏文化古物;第二,因故宫古物数量极巨,迁移并非易事,万一发生意外则责任谁负;第三,因余深知,在南京上海均无适当地方存储,非万不得已时,绝不应轻易迁移……
2024-04-26 18:23:26
2024-04-26 18:21:13
2024-04-26 18:19:00
2024-04-26 18:16:48
2024-04-26 18:14:35
2024-04-26 18:12:22
2024-04-26 18:10:09
2024-04-26 18:07:56
2024-04-26 18:05:43
2024-04-26 18:03:31
2024-04-26 18:01:18
2024-04-26 17:59:05
2024-04-26 17:56:52
2024-04-26 17:54:39
2024-04-26 17:52:26
2024-04-26 17:50:14
2024-04-26 17:48:01
2024-04-26 17:45:48
2024-04-26 17:43:35
2024-04-26 17: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