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2》:铁打的卓凯,流水的卧底,他依然是剧中的灵魂人物
2024-10-24 08:17:23
1小时报警17次,只因入戏太深:一个人最蠢的样子是把剧情当现实
前阵子,《破冰行动》大火,温岭一男子因入戏太深,再加上喝了点酒,竟然玩起了“报警秀”。当地派出所在一个小时内,连续接到该男子的17次电话报警。男子在电话里声称自己杀了人,而当民警赶到时,该男子却正躺在床上酣睡。
在事后的询问中,男子表示,自己最近一直在看《破冰行动》,剧中公安干警和贩毒分子的较量,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每天脑子里都是那些打打杀杀的画面。因此,才会在酒后失控,做出了报警17次的荒唐行为。最终,该男子被拘留7天,罚款200元。
看到这样的报道,不少网友表示:都9012年了,为什么还有人分不清什么是拍戏,什么是现实。
之所以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我们见过太多因“入戏太深”而产生的荒唐行为。
在《还珠格格》里饰演容嬷嬷的李明启老师,曾被人砸破家中玻璃,去菜市场买菜还被人扔过臭鸡蛋。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饰演“家暴男”的冯远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人误解为有暴力倾向,连车胎也经常被人扎破。在《虎妈猫爸》里饰演反面角色的蓝盈莹,在为新剧宣传路演时,被一名疯狂男子扔鸡蛋并骂脏话。
这些攻击演员的荒唐行为,简直愚蠢至极。但是如果你说,这是角色需要,跟演员没关系。有些人就会跑出来说“还不是因为他骨子里就有这一面,要不然他怎么演的出来?”
拜托,笛福早就说过:
“只要有可能,人人都会成为暴君,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的本性。”
人人都有自私、贪婪、暴力甚至是邪恶的一面,没有一个人例外。而演员所受过的专业训练,就是 能让他们毫无障碍、淋漓尽致地表现恶的一面。
而显然,那些以正义之名攻击演员的人,根本没有理解这一点。
他们更不明白,演员在屏幕之外,也要回归现实身份,也必须要遵守法律,受道德约束。
有句老话叫“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我觉得这句话,说对了一半,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演戏的是疯子,分不清演戏还是现实的是傻子”
[涵化理论]是一个传播学概念,指的是:
人们接触的电视或互联网的时间越长,越容易把其中展示的世界,当成真实世界,以至于模糊了屏幕内和屏幕外的界限。
2013年,越南的一项调查显示,女性观众观看韩剧的时间越长,越倾向于认为,嫁给韩国男性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时下大热的影视剧《亲爱的,热爱的》。很多人被李现扮演的韩商言这个角色,迷的神魂颠倒。李现也从一个位不见经传的演员,跃居为男明星热榜的第一名,成为了万千女友的“梦想男友”。
但其实,别说李现本人了,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韩商言那样的人。他之所以会成为女性观众心目中的男神,恰恰正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这样的人。
著名的产品人梁宁在她的课程中,提到过[痒点]这个概念。
她说,像《来自星星的你》这种影视剧,满足的就是人们的[痒点],而所谓痒点,就是人们的虚拟自我。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之所以会被影视剧中的角色吸引,是因为他们满足了我们的“虚拟自我”,直白点说,韩商言这个角色,满足了大多数女孩心中对最佳男友的想象:帅气、有能力、多金,对其他女孩没兴趣,只对自己一心一意。
但是,还是那句话,电视剧是电视剧,现实世界没有那么多的完美人设,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要面对的生活,比电视剧中的要残酷100倍。
因此,追剧可以,但切勿入戏太深。比如,关于李现,前几天就有这样的报道:李现的剧中豪宅被粉丝买下。
呃,这个我只想说……幸亏李现在剧中只有一处豪宅。
说起理智追剧追星,我们必须也不得不聊聊“人设”这个话题。
人设被毁的明星,比比皆是。
柯震东曾担任禁毒形象大使,后却因吸毒被抓。翟天临曾在春晚中扮演打假警察,后却因学术造假而声名狼藉。文章曾说过“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情,就是我的女人叫马伊俐”,可是,他一边自造好丈夫人设,一边却和别人谈情说爱。
作家蒋方舟曾在《圆桌派》这档节目中说过,迪丽热巴的“吃货”人设,其实是公司设计出来的,为得是拉近热巴和粉丝的距离。
虽然这话惹怒了不少迪丽热巴的粉丝,但我想说,这话其实是实话。女明星想保持身材,就不可能太肆无忌惮地胡吃海塞。而且在后来的一档节目中,热巴也确实在吃饭时,只略微吃了几口,这和我们心中对“吃货”的定义完全不符。
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将我们看到的现实分为三类:
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所展示的“象征性现实”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
而不管是影视剧,还是明星人设,其实都属于被媒体有选择地加工过的“象征性现实”。而这种“象征性现实”,到了观众或粉丝的眼里,就成了“主观现实”,即:我们会认为,自己的爱豆,就是屏幕中的形象,即便回归生活也是如此。
但无数次的人设崩塌,都否定了这一点。
不可否认的是,“人设”有真实的部分,但更多的,只是经纪公司想让观众们看到的形象。
就像前阵子王源被爆吸烟一样,人们之所以所以会觉得难以接受。就是因为王源一直给大家呈现的是一个天真、青春的形象,而吸烟这个行为,彻底毁了这个形象。
而我们作为观众或者是粉丝,不管是追剧还是为自己的爱豆打气时,我们都要永远都要保有这种意识:明星也是人,他也有缺陷,我们看到的形象未必是他的本真。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当我们喜欢的明星,被爆出了一点小小的负面新闻时,我们也能坦然接受。至于还要不要喜欢他、支持他,全看个人喜好吧。
在如今这个科技空前发达的时代,短视频给我们每个人,都提供了一个对外展示的窗口。在这个窗口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精致、美好、有趣、洒脱、自由……
然而,屏幕就是界限,屏幕之外的人,看到的是经过粉饰的景象,而不是真实的生活。
你看到的那些ins风的美食照片,可能是邋遢女生,好不容易挑拣出屋里的一块空地,拍摄而成的。
你种草已久的某家某网红餐厅的菜品,可能是由一位手上长疮、不讲卫生的厨师“精心烹饪”的。
而你刷了10万块钱礼物的萝莉女主播,可能就是一位长相普通的阿姨。
然而,尽管此类现象层出不穷,作为屏幕外的我们,还是有人愿意相信,屏幕内的世界远比我们身处的现实生活,要精致和美好太多。
我们常常被屏幕内所呈现的生活方式所吸引,有人卖掉房子去旅行,我们也跃跃欲试。有人刷信用卡买下一个名牌包包,我们也争相抢购;有人花重金策划一场求婚仪式,我们也摩拳擦掌。
我不知道屏幕内的人是否真的如此洒脱和富有。
但我知道,屏幕之外,才是我们真实的生活。信用卡、校园贷,可以帮我们伪装精致和富有,但伪装过后的狼藉和苟且,终将由我们自己来摆平。
就像茨威格在《断头王后》里说的那样:
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01多读同类别、观点相反的书
在这个时代,我们没有办法做到,完全不接触所有的娱乐信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来获得思想,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读书可以让我们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同一类别的书,常常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理论概念。比如对于高效工作这个话题来说,有的书籍提倡单线工作,有的书籍则建议多任务切换。这个时候,你就要看看,这两种观点的提倡者,是分别从什么角度去提出观点的。
如果我们经常接触这种对比,自然也会耳濡目染。这种能力能够保证我们在遇到一些观点,或自己产生一些想法时,能够及时的调整角度进行思考。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句话叫: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而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并通过读书来汲取支撑,我们就不会轻易被某种观点所绑架。
02学会提问
提问是独立思考的前提。不会提问的人,更容易相信错误的观念。
在《学会提问》这本书里,作者提出,在质疑一个观点时,我们要对两个方面进行提问,一是结论,二是论据。
比如,对于“找工作一定要找喜欢的”这个观点,我们首先要对这个结论进行提问——为什么说找工作一定要找喜欢的?有哪些证据能够支撑这个观点?然后,当我们获得一些论据时,比如论据是“喜欢的工作更能激发人的工作兴趣”,我们应该接着进行提问,例如——有的人只对钱感兴趣,那是不是说只要这份工作能赚很多钱,他就喜欢?再者,选择了喜欢的工作以后,逐渐变得不喜欢了,有没有可能?又或者选择了不喜欢的工作,但是逐渐变的喜欢了,有没有可能?
当我们接触到一些观点时,不要急着相信和盲从,最应该做的是先对此进行提问,看看它的观点和论据能不能说服你。
有了这个流程,相信你一定能够做到清醒娱乐,理性生活。
在这个时代,如果你分不清屏幕内外的天壤之别,不懂什么叫做“粉饰后的娱乐”和“赤裸裸的生活”,那么,你很容易成为荒唐的盲从者。
最后的结果就是,别人都在演戏捞金,你却信以为真,坑了自己。
2024-10-24 08:17:23
2024-10-24 08:15:08
2024-10-24 08:12:54
2024-10-24 08:10:39
2024-10-24 08:08:24
2024-10-24 08:06:09
2024-10-24 08:03:54
2024-10-24 08:01:39
2024-10-22 09:04:09
2024-10-22 09:01:54
2024-10-22 08:59:40
2024-10-22 08:57:25
2024-10-22 08:55:10
2024-10-22 08:52:56
2024-10-22 08:50:41
2024-10-22 08:48:26
2024-10-22 08:46:11
2024-10-22 08:43:57
2024-10-21 16:56:08
2024-10-21 16:53:53